编者按:常言道: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尤其是如今,教育更是立国之本,是民族兴旺的标记。而当今的教育,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,更是家庭的首要任务。
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,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越发清晰。而对于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,大多数家庭也进入了全员学习的阶段。
尤其是针对家庭教育,有狼爸、虎妈等等方式,但结果却大不相同。对此,许多家长纷纷提出疑问:“究竟该如何座,才能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?”
记者特意采访了鸿猷文化家庭教育机构创始人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王力青老师,她告诉记者:“少点规矩,多点“精神溺爱”。
过度花费,并不是真正的“精神溺爱”
很多人会把不听话、调皮、任性的孩子归结到“溺爱”一词内。其实,很多时候,越是调皮任性的孩子,他们得到父母的关爱越发的少,父母给的大多都是金钱,是规矩,是物质。事实是古今中外,任何经济层面、社会层面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混,混混的产生和家境没有必然关系,只不过家境好的更引人注目。家境优越的孩子和家庭贫寒的孩子,他们成长得好与坏,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,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。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,对自我情绪感知却分外敏感。
物质溺爱VS精神溺爱
很多家长觉得,能够满足孩子一切的要求,想买什么就买,想去哪玩就去哪玩也是一种爱。不可否认,这也算,这是“物质溺爱”。可是,对于孩子来说,他们最需要的是“精神溺爱”。这种爱是需要足够的相处时间、深厚的感情、自由的氛围、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。其中,少立规矩,就是保障自由,提高爱的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。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,但拥有心理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。“自由意志”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。
家里“规矩”越少越好
弗洛姆说过:“在一切爱的关系中,自由最重要。”
生活有万千种细节,对于该给孩子什么规矩,如何把握这个度,没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罗列或归类,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。我的观点是,“守规矩”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,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,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。如果有什么要求,只要讲给孩子,并做出示范,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,没必要为了“规矩”的事,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。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,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。不要担心他闯些小祸,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够到位,不要为他的无心之过而责备他。日常生活中不处处限制和压抑孩子,至少就是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长条件,对于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,所有的经历,无论成败,无论好坏,都会沉淀为正面经验。